蓝丝带作为唯一NGO案例写入我国首本海洋文化蓝皮书

我国首本关于海洋文化的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9)》已于近期出版发行。该蓝皮书由国家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州大学、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编。全书共有五大板块、12个篇章,较为完整地反映了2018年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基本面貌。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9)》封面照

  该报告不仅对海洋文化的内涵、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进行了梳理,还在学术层面首次对中国海洋文化建设历史作了回顾与思考。重点关注与分析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关键词的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文化动力以及涉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此外,“2018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中国涉海博物馆与世界主要海事博物馆统计”和“2018年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季度统计报告”等翔实资料,形成了可供查询的数据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建设新时代海洋文化知识体系,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海洋文化蓝皮书”的出版发行,除了构建中国自己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等,有一关键的意义,便是以专题报告辅以具体案例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完整记录了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成就,可为时代立传,为后代保存和积累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科学资料。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唯一NGO被载入了该报告。


蓝丝带应邀出席中美“蓝色海洋”公共宣传活动

本案例从蓝丝带建设过程、意义和发展特色入手,客观描述它的发展历程、战略方向及已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通过实例介绍协会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关系,从关系视角解释多边关系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  以协会组织内生、外延两条协同的发展逻辑为线索,分析用组织发展逻辑来推动海洋文化知识在公众科普、公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  从志愿者网络建设的现状入手,客观阐述目前在海洋安全(军民融合)、海洋文化、海洋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

 4  蓝丝带对未来的展望。


艺术与文化作品能够加深人们对海洋的认知,也能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海洋文化,因此,NGO组织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深耕,进一步拓宽对海洋文化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理解范畴,为自己、也为公众找到新的文化科普方法和渗透方式。做公众喜闻乐见的海洋文化题材作品,也能够以NGO组织的身份出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文化创意产品将成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未来追求的更高目标。

附件               B.11 蓝丝带海洋保护11年案例

 

摘要本案例将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例,从其建设过程、意义和发展特色入手,客观描述它的发展历程、战略方向及已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通过实例介绍协会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关系,从关系视角解释多边关系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二是以协会组织内生、外延两条协同的发展逻辑为线索,分析用组织发展逻辑来推动海洋文化知识在公众科普、公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是从志愿者网络建设的现状入手,客观阐述目前在海洋安全(军民融合)、海洋文化、海洋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四是蓝丝带对未来的展望。通过不同的视角验证蓝丝带11年历程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具有科学性、可复制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蓝丝带、NGO海洋保护

作者简介:杨馥毓博士,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专家,三亚学院丝路商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管理学及数学。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发展背景、意义与特色

(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成立的背景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于200761日注册成立,是以海洋保护为主旨的中国民间公益社会团体,致力于海洋保护宣传教育、海洋垃圾清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中国民间海洋保护网络等工作,促进中国海洋保护事业发展。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协会围绕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海洋的社会、科技、文化等公益活动。自协会成立以来,组织各类海洋保护活动300多次,向超过1500万以上公众进行海洋保护的宣传,有数百万人次的志愿者参加蓝丝带海洋保护活动中来。

(二)第三方社会团体存在的意义

作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社会团体,具备企业的组织属性,同时也与政府和公众保持着紧密的关系,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因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深耕文化的发展特色逐渐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能够正确和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激励公众参与NGO的事业及其建设与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等组织文化成为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蓝丝带作为涉海NGO组织发展的特色

著名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提出了非盈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具有组织性;二是具有民间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非营利性,不参与企业分工;四是自治性,可以对于本组织内部事务进行自主的决策与自主进行活动开展等;五是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是由众多秉持志愿精神的人们所志愿组成的。

国内NGO组织,尤其是涉海NGO在与国际NGO组织的共性对比上没有差别,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地区政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现状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最初是由一些对海洋环境敏感的涉海企业家们(旅游区高级管理者)共同自发组织的便于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和活动的社会团体,而国内大多数涉海NGO组织的发端是由政府部门独立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团体,或是国外NGO组织在国内直接成立的办公机构;因此,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企业支持。

由于协会建立的基础是企业家和爱海护海的公众,因此11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包容性、多元化的组织文化,每一个接触过协会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都能在协会中找到自己能做的事,协会也会给予各类人才足够施展的平台,因此进一步积累并拓展了人脉资源和社会认可度。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始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学习的组织文化,专家和学者们带领志愿者们一起做科研项目,志愿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科研经验,而这种学习型NGO组织正是国际知名NGO组织能够成功的关键。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多边关系文化

(一)与政府关系

1.互补性

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其本质上来说,有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特色,也具有政府和企业无法实现的功能,是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是社会形式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对社会公共品在利益上的分配与再分配是政府、NGO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关注点。企业希望争取到更多公共利益,政府通过税收也在公共利益中间接受益,但这种单一的资源分配模式会无限制的剥夺公共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即NGO组织对社会公共品及公共利益的分配机制产生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国际NGO组织最初建立起来的初衷;由于其监督属性的针对性导致最初发展并不顺利,曾一度陷入公众不理解、政府和企业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境地。然而随着人们对公众利益的关注、NGO组织发展形态发生的变化、NGO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NGO组织找到了政府与企业在面向公众、公共利益分配时的介入平台与合作契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借鉴了国际NGO组织的成功经验,发展出了一条不同于其它NGO组织的弥合政府、企业和公共利益相互之间矛盾,促使多方达成协同发展的目的之路:互补。

政府、企业对公共利益的分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对NGO组织最初的排斥是因为政府和企业认为NGO组织会破坏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链条;然而,随着对组织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认知、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政府和企业逐渐意识到NGO组织可以从不同视角、在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和变革出新的经济发展途径而逐渐打消了对NGO的反感,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转而支持NGO组织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非对抗性

NGO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品分配领域的桥梁,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从最初成立开始就为政府提供助力,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公众谋求最大福祉,也将这种有效、多赢的合作方式传承下来。

200912-20103月蓝丝带专家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沿三亚市辖区内海岸线徒步行走,利用实地测量、数据处理、地图绘制、现场拍摄等方式对沿途的环保及生态情况进行调查,对三亚的海湾现状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分类分析,也为未来海洋环境和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调查项目内容包括(1)水质取样。沿途分段采集海水、入海口河水、排污口等样本,用于环保监测和环保地图绘制。(2)海岸垃圾污染情况调查。对沿途海岸垃圾的数量和类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垃圾污染的状况作出定性评估。选取部分区段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清点、称重,形成较准确的调查数据。(3)海防林状况调查。对沿途海防林的情况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包括林带的长度、宽度、密度、树种、树龄、生长状况、破坏情况、恢复情况等。(4)沿岸功能区域及设施情况调查。对沿途海岸线及邻近海岸线区域的功能类别进行观察、区分、记录,对临海的人工设施情况进行记录。(5)地图标绘。对上述各项调查对象的地理位置进行测量标记,对沿途的地质地貌及道路情况进行标绘。(6)照片拍摄。配合上述调查内容进行照片拍摄,重点拍摄海岸垃圾、海防林、临岸设施、沿途地形地貌及调查活动情况,同时拍摄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调查区段及时间表1如表所示

表1 调查区段及时间划分表

编号

时间

调查队

名称

起止位置

长度(公里)

1

1226

1号队

角头湾

乐东界—鼻头角

4

2

1227

2号队

崖州湾西段

鼻头角—崖州湾中段

9

3

201019

1号队

崖州湾东段

崖州湾中段—宁远河口

6

4

110

2号队

扇贝湾

宁远河口至南山港

6

5

116

1号队

红塘湾

塔岭脚—担油港—大小洞天

8

6

117

2号队

三亚湾西段

凯宾斯基至海虹路口

7

7

123

1号队

三亚湾东段

海虹路口至凤凰岛

9

8

124

2号队

大、小东海

南边海—文华东方

9

9

125

1号队

六道湾

六道村至虎头岭脚

5

10

126

2号队

亚龙湾

亚龙溪口至假日酒店

5

11

127

1号队

后海、     海棠湾南段

铁炉港—蜈支洲码头—湾中

11

12

128

2号对

海棠湾北段、土福湾

湾中—藤桥河口—陵水界

11

基于上述调查基础,协会于20108月向三亚市政府提交了一份《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三亚海岸线每公里的垃圾重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每公里海岸线的垃圾件数是全球平均值的17倍。三亚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报告的内容,主动将这份报告披露在了三亚市政府网站上,新浪、网易、凤凰网、南海网等主流网络媒体都转载了这份报告。从这份报告的主动公开行为上看,三亚市政府并没有采取拒绝和反对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三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海洋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将会为三亚市带来长期不可修复的损失,掩盖或拒绝报告的实际情况虽然会维持短期的经济收益,但显然不利于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而与当地政府的第一次正面成功合作,也促成了未来10年协会与三亚市政府之间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开端。2011年两会期间,蓝丝带以协会和孙冬委员的名义,向三亚政协提交《关于强化三亚海岸线环境保护的提案》,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和协会专家及志愿者组成专项调研小组,对提案中的问题现场考察,提出解决方案。

NGO组织与政府虽然在社会角色和组织职能上各站不同立场,但由于政府部门自有服务公众的属性,因此不具备互相排斥的基础,甚至可以携手一起共谋问题的解决之道,共同完成公共利益的维护,并促进政府进一步提高服务公众的意识和受益于公共利益得到保护之后带来的新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二)与企业关系

作为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非营利组织,与海洋环境涉污企业的利益必然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例如由于企业污染物排放引发的海洋环境污染,公益环保组织的监督功能会触犯到企业的直接效益,陆地企业污水偷排直排问题、运输船舶的压载水排放问题、油井原油泄露问题、丢弃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沿海餐饮垃圾问题等等,都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需要不断的介入污染企业的排放行为、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影响民众的消费习惯等来辅助政府决策或对企业进行有效引导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那么,如何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协调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并争取到企业的资金支持,实现互惠共赢,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海洋污染,也涉及到公益社团解决运营经费的关键。

1.关注海洋、公益接力

三亚市的旅游市场本质上依赖海洋文化,海洋是人们生产、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源源不断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为品味不同于内陆地区的风土人情。2003年蓝丝带创始会长孙冬先生担任大小洞天旅游区负责人时遇到游客数量井喷导致的海洋和沙滩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他意识到这种旅游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需要集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质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他联合了海南的众多企业家,发起了“蓝丝带海洋保护计划”,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孙冬先生的带领下,海南长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海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新一任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长郑文春先生为协会捐款20万人民币和一辆商务车。同时,孙冬先生在“海洋卫士”项目中提出的每人守护一公里海岸线的活动计划将由郑会长任内继续完成,这种企业家之间关注公益、公益接力的精神正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与企业界合作的切入点。

2.关注公益、汇聚力量

正是基于企业有不同行业、不同收益方式的考量,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选择了对海洋环境健康程度较为敏感的涉海企业作为会员单位,此类企业一般集中在景区、酒店、旅社等,海洋环境直接关系到上述企业的利润和收益。作为NGO组织,想要获得企业的支持,首先是要找准利益相关方合作的基础,目前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南省已经拥有45家会员单位,涉海企业关注海洋环保就是在关注它们的利润收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能确保通过支持NGO组织的活动,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环境回报。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与企业的关系根植于公共利益,以相互尊重双方组织文化为基础展开合作。目前协会已经初步具备对涉海企业的责任、目的和合作效果评价的识别能力,与更多致力于海洋保护、关注海洋环境的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与此同时,涉海企业有真实的社会责任需求,通过支持蓝丝带的公益项目或活动符合企业的切身利益,蓝丝带能够通过企业的资金支持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普惠公众,提高公众参与海洋保护的意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集中力量、文化普惠

2010年,在国家和地方海洋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组织了“长江校友蓝丝带海洋环保中国行活动”,途径14个主要沿海城市,行程1.8万公里,最终到达首都北京(三亚海口北海、东兴(南端点:中越交接的北仑河口)广州深圳厦门杭州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大连丹东(北端点: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在途径的城市举办了大型海洋保护宣传活动,在北京组织了成果汇报会,旅游卫视、腾讯网、京华时报、三亚电视台等45个媒体对本次活动全程跟踪报道,发布新闻报道106/次,百度搜索关于本次活动的网络链接多达1320000条。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和长江商学院校友会各地校友分会,共同承担了90%以上的活动经费。在这次与企业的合作中,沿途发放宣传品近63736万份,在14个沿海城市吸引了上百万的参与者,共招募到2112名“海洋卫士”,其中不乏各地知名企业家、海洋专家以及关注环保公益的公众人物。此次活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在响应国家关于海洋保护号召的同时,激发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下至8岁的儿童主动跟随参与海岸线徒步行并沿途捡拾海边垃圾,上至82岁老人带领全家加入海洋卫士来表达对海洋的热爱;艺术界人士和公众人物现身说法,呼吁大家热爱海洋,更有在中国工作、生活或学习的外籍人士也加入到了海洋卫士的行列中,主动和“中国行”志愿者们一起向沿途市民派发海洋环保宣传资料。这些特殊的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其他人,也触发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更有效的调动公众参与的意识,如何更深入了解并填补公众对海洋知识的空白区,如何提高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影响力等;这些思考也坚定了海洋文化结合蓝丝带自身组织文化是未来发展之路的信念。通过不断的开展海洋环保活动,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证实,与企业,尤其是与具备海洋保护社会责任的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是可复制的有效经验。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组织发展逻辑

2008年,随着海南省的经济向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政策倾斜,导致大量的旅游人口和“候鸟族群”进入海南,增加了岛内的环境压力,而环境的恶化和不可持续也同时恶化了旅游体验,当地政府迫切的需要了解当时的环境现状并予以整改,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意识到,为了能够向政府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报告,需要主动邀请相关专家和教授,协同开展专业的科研工作或推进科研项目制度,通过专业化的手段改善海洋环境,达到科普公众、加深海洋文化影响力的作用。

(一)内生发展逻辑:高级知识分子协同参与

82岁的罗九如先生是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研究室原主任,2002年退休后到三亚定居,这位将她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中国海洋事业中的老专家,在结识协会并成为协会的顾问以后继续为海洋保护、水鸟群落及栖息地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奔走疾呼;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协会前后申报并实施了三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小额赠款等项目2008年海南省第一批民间NGO组织的受聘专家如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李洪武教授等加入了蓝丝带,2009年至2015年先后和协会合作《造礁珊瑚固碳理论研究》、《太阳湾珊瑚产卵期调查与人工育苗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应邀参加雅诗兰黛LA MER海蓝之谜6.8”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在演讲报告中公布了海南省珊瑚礁生存的恶劣态势(2008-2009年海南岛可观测区域珊瑚礁大量死亡),以及珊瑚礁对生态的重要作用;这篇研究报告在会议上反响强烈,让公众意识到海洋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也是化妆品或其它化工产品原料的重要来源,进而产生对海洋资源有限性的保护意识。原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陈刚处长也是最早加入蓝丝带协会的来自政府专业部门的相关专家,他不仅以他政府官员的身份为蓝丝带协会提供政策和法律资讯,还身体力行用周末时间针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中学生的珊瑚礁保护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不仅让当地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了解到了珊瑚礁被破坏后的严重后果,而且吸引和鼓励这些人员参与到珊瑚礁保护的行动中来。

在专家们的推荐下,协会2008-2010年开展中意环保组织“可持续发展远程培训”项目。来自政府、企业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139名学员参加了环保远程培训学习,并有10名人员赴意大利学习考察。2008年至2012蓝丝带协会参与实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国家海洋局执行的“中国南海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

退休政府官员、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老师等主动加入蓝丝带并愿意为蓝丝带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蓝丝带对来自各界专业人士给予开放的平台和包容的情怀,能够让每位高级知识分子都能找到自己发挥专长的空间。包容性和协同性也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区别于其它NGO组织的发展脉络和特色。

(二)外延逻辑:项目推动从思想转变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2013年开始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海南省梅联村渔业共管示范”提供了整改渔村环境,改善当地生活环境的契机,通过发展其它经济产业方式弥补渔民的收入。此次项目虽然立项到结项时间短(2013-2015年),但其影响力和影响人数远超预期。

项目之初先以蓝丝带志愿者,也是梅联村的村民赵克攀的家为民宿试点,让渔民的捕鱼工具由小网眼换成了大网眼,收入不足的部分则通过开办家庭旅馆或民宿的形式进行补贴,共管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村民中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候鸟族群来到梅联村,村民们开始效仿蓝丝带志愿者的家,也开起了家庭旅馆或民宿,收入不减反增。旺季时每天约有上千人光顾梅联村及附近海滩,每间房至少会为村民带来1000/月的收入,最高能租到1500/月。梅联村不建高楼大厦,走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路线,在项目的推动下也做出了大特色,实现了经济可持续模式发展。

20168月新上任的桂书记兼主任看到了该项目实施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希望继续维护项目在梅联村的环境影响效果,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支持环境治理,想要把童年记忆里自然、美丽的海和小渔村还给村民,更想把梅联村7公里的海岸线和干净的沙滩还给自然。目前梅联村正进一步大力整顿污染严重、资源枯竭发展模式下的鱼塘和虾塘,转向修复式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面向游客开放当地特色海产品的自然培育、自然采摘、渔家体验项目;带领村民成立了“三亚聚众渔业有限公司”,继续发展休闲渔业。

未来蓝丝带将与梅联村继续开展其它方面的合作项目,如垃圾分类治理,海滩环境修复等融入生物技术、物理或化学技术、环境工程学等更专业化的科技、科研项目,后续项目和经验将继续指导其建设成一个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小而美却蕴含丰富海洋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并逐步帮助梅联村打造魅力渔村品牌。

蓝丝带主持和参与的其它项目也取得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进展,如三亚市海岸线环保徒步调查、太阳湾珊瑚产卵期调查与人工育苗技术开发三亚市造礁珊瑚固碳理论研究IHG减灾空间项目、三亚市港口污染源调查、三亚市沙滩垃圾碎片调查、三亚市红树林类群调查、三亚市亚龙湾海滩垃圾调查、三亚市疍家人海洋文化调查;在其它地区的项目推动工作也有较大的进展,如在青岛开展海洋保护徒步调查与海岸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威海开展海草房调查,在湛江开展红树林污染调查等,这些活动为有效的在沿海地区开展海洋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志愿者网络建设的现状、功能及文化影响力

(一)志愿者网络建设的现状

NGO组织是志愿者的家,公益组织内部志愿者数量决定了它的影响力。目前,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志愿者队伍分成两个部分:志愿者服务社(大学生团体)、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力量团体)。

1.志愿者服务社

200911月,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高校的第一个大学生服务社在三亚学院成立,有超过千名大一新生通过面试审核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而报名申请加入者则超过了2000人。三亚学院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社由于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化的海洋环保活动而获得国家海洋局等部委颁发的2014年度海洋人物”集体荣誉,成为蓝丝带志愿者已经成为一种荣誉,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也是协会的中坚力量。除之之外,还分别在三亚的其它院校以及海口、湛江、舟山、青岛、烟台、威海、大连、连云港、秦皇岛、天津、西宁等地的40所大学建有海洋保护社团,它们分别是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滨海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未蓝计划大学、南航金城学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山东烟台大学等;这些社团逐渐形成了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网络。

每年协会都会组织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参与净滩日、科普进校园、海洋环保知识公众意识提高教育等系列活动。这些大学生社团有的通过在社团中的表现和活跃度来推选出新一届社长,有的则通过学徒式的“传、帮、带”方法产生新一届社长。这种扎根大学校园,专心扶持和帮助大学社团建设的专注文化也成为了蓝丝带志愿者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从志愿者服务社中每年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才最后会选择留在协会继续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如海口蓝丝带的张菁华、青岛蓝丝带的初腾飞等。

除了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蓝丝带志愿者团队中来,在各个地区或单位成立蓝丝带志愿者服务队。

2.志愿者服务队

2011年大学毕业的蔚涛泽来到美丽的三沙驻防,并与蓝丝带结识,在三沙公安边防支队建立起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的志愿官兵们经常利用训练闲暇清理海滩垃圾,巡航过程中也会主动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打捞清理出来。2015年由于蔚涛泽工作调动离开三沙,但其他边防战士仍然驻守三沙、志愿者服务队的旗帜仍然飘扬在永兴岛。201568号台风“鲸鱼”登陆永兴岛,三沙边防志愿者服务队的官兵们即刻投入到垃圾清理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用实际行动遵守着志愿者服务队的诺言:“守护这片海,不能仅仅是守护,还要给它足够的爱”;官兵们用朴素的精神践行着他们作为军人的职责,更是超越了这份责任,为祖国的海域边防工作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维护祖国每一片海洋的美丽与尊严。自三沙公安边防支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以来,开展垃圾清理数百次,大型净滩活动数十次,每年至少2次专门为渔民和渔民的孩子们举办各种类型的海洋知识展、海洋图片展等活动,开拓视野,进行有效的科普宣传。这不仅拓展了三沙公安边防支队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提高了边防宣传的有效性,丰富了边防支队的文化生活,增加了支队官兵的海洋知识储备,在开展科普宣传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渔民和渔家子弟对海洋保护的意识,提升了对国家海域海权的概念认知,让渔民的孩子重新认识海洋、海洋文化,同时也加深了渔民与支队官兵之间的友情,更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行之有效的军民融合、军地融合。

建设银行海南省分行三亚支行用实际行动支持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11年,也是蓝丝带创建者之一,6年中一直无偿的为协会提供办公场所,杨建华行长认为支持海洋保护事业不仅是涉海企业应该肩负起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能够展现支持海洋保护公益事业的实力,更是建设银行自身公益基因和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建行践行企业文化的方式即响应国家的战略要求“以心相交、承其久远”,用真心去做利国利民的事,而帮助蓝丝带正是发自真心的希望海洋环境会更好;鼓励员工“启迪善意、激发潜能”,只有员工有爱心,能够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才能懂得如何服务客户。由于受到蓝丝带专注公益、传播海洋文化的带动和影响,也启发了建设银行如何更好的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促使建设银行进一步深耕组织文化,关注海洋文化和海洋保护;建行将继续扶持涉海经济产业的发展,用产业去支持海洋文化建设,用商业金融行为养护海洋文化才能让文化领域影响更广、传播的方式更深。

2015年“未蓝计划”由蓝丝带志愿者发起,国家及地方海洋局、团中央及地方团委、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未蓝计划”在三亚、海口、湛江、烟台、青岛、大连、上海、天津、连云港、威海、西宁和玉树等城市开展了426场进校园宣教活动,辐射63个小学,26个幼儿园,捐赠海洋科普类书籍7000本,参与志愿者5600人次,项目影响受众32000余人,先后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CCTV、海南日报、南海网、凤凰网、央视网等70多家媒体对此报道未蓝计划小使者桂茜榕(绣球)从8岁开始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成为未蓝计划小使者那天起,绣球就开始为海洋环保事业默默的奉献着。从用画笔表达对海洋的爱意到加入到蓝丝带海洋保护活动,成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一名小志愿者,五年时间将她创作的1000册海洋绘画读本和出版社给她的版税12000元捐赠给未蓝计划项目,并到三亚、海口、湛江、玉树等市的小学和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讲述她与海洋的故事,从做一名负责任的海洋小使者到呼吁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到海洋环保小卫士行列,都融入了她对海洋环保事业的热忱与爱心。2017“蔚蓝领袖”蓝丝带深蓝形象大使进行评选,“蔚蓝领袖”也是由志愿者个人发起,将志愿者身处的游艇行业与蓝丝带所宣传的公益环保理念相结合,共同推出能够代表蓝丝带的形象大使,每届“蔚蓝领袖”任期1年,在这1年内在成为游艇体验师的同时,也要参加海洋公益活动,行程途中以身作则积极宣传海洋环保,并协助参与海洋相关公益宣传篇的拍摄。上述两个案例都是蓝丝带的志愿者个人发起,结合自身行业和专长,希望通过公益环保宣传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海洋环境、海洋环保和海洋文化。前者不仅关注沿海地区的孩子的海洋教育与科普,更是把海洋文化和知识宣传到了藏区,让孩子们理解地球是个大家庭,一个不文明的行为会为整个地球带来影响;后者则是关注海洋运动与海洋公益宣传,不仅要对参评者的外在形象进行评选,还要考查他们对海洋文化的理解、海洋环保的认知和海洋公益的认可度,通过综合、全面的评审方式和可持续的公益宣传节目影响更多年轻一代。

对涉海企业员工的海洋科普培训。涉海企业更关注海洋健康,同时也关注员工对海洋保护素养的培训,蓝丝带通过与更多涉海企业合作,定期为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海南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天涯海角景区、西岛旅游区、三亚亚龙湾公司、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仙人掌度假酒店、三亚瑞吉酒店等涉海企业普及海洋文化、海洋保护的科普知识,累计科普5000人次。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不断维护海滩环境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唯一渠道。目前,一些旅游景区的会员单位已经逐步设立了自己的海洋保护区,按时清理垃圾,积极参与净滩活动,为潜水教练提供海洋科普培训课程,根据珊瑚的分布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再根据旅游淡旺季,对潜水的游客进行有效科普和行为约束,最大限度的保护珊瑚及珊瑚礁所在区域,及时养护海底珊瑚健康,清理海底垃圾。涉海企业无论从海洋科普培训的开展,还是涉海活动的安排都体现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在所有会员单位中对海洋环境敏感度最高、能够积极参与蓝丝带各种活动的并给予极大支持的企业群体。

除此之外,在南京建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南京志愿者服务站,与佳兆业(绥中)有限公司在东戴河共同建立了东戴河蓝丝带海洋保护基地,与万宁乌场共同建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乌场大洲岛志愿者服务站,与海南边防医院共同建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海南边防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在海南陵水与富力湾游艇会共同建立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富力湾海洋环保社,与三亚一中、三亚第九小学及青岛市南区10所小学共同成立了中小学蓝丝带志愿者服务社等,这些网络建设都对海洋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者网络建设的功能

1.提高有效性

网络可以帮助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开展各项活动时迅速找到合适的专家、团队,也可以群策群力,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新鲜感,避免陷入经验化的重复路径,提升对志愿者与公众的吸引力。

志愿者网络建设也能够高效提高凝聚力,项目或活动推动前期充分尊重志愿者们的综合意见,根据不同意见和想法最终确定解决方案,这样的网络设置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志愿者们的参与热情和意愿,也能够让志愿者们获得被尊重感和成就感。

2.提高影响力

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工作8年的老员工,“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当选全国青联委员的蒲冰梅,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海洋保护中,带领志愿者们积极介入环境整治、环境教育问题,与企业谈判,与政府沟通,更是影响和带动了她的整个家庭都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里,无条件的为公益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这种模范作用在志愿者网络建设过程中对其他志愿者十分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让志愿者们不断对标模范人物,不断激励其他志愿者通过实际行动影响更多人,对志愿者们整体活动能力、策划能力的提升也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志愿者网络建设的文化影响力

从全国来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针对社会各类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宣传方案,提供给受众最需要的内容。如,面对青少年,协会组织专家与志愿者编制教材,宣传海洋知识,进入大中小学进行定期的讲座,培养青少年对海洋保护的兴趣和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面对渔村的渔民,通过宣传工作开拓渔民对海洋及海洋保护的认知范围,帮助渔民解决海洋法规的疑惑,促进传统渔村向生态渔村的转型;面对涉海企业,通过了解此类企业在工作中遇到的海洋环境问题,组织专家走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困境;面对社会公众,以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宣传工作会兼顾到活动设计的常规性和话题性,如已经取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常规性活动海洋日及净滩日,已经获得较高关注的海洋卫士项目“未蓝计划”项目等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非常重视青少年及儿童的海洋科普、海洋文化及海洋情怀的培育。与三亚市第九小学共同开展海洋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以拓展“海蓝精神”,培养一批具有海洋文化、海洋环保意识的孩子,创建出一所属于海洋的特色学校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未来的展望

(一)进一步国际化

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李景光司长、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创始会长孙冬、现任会长郑文春在谈到未来的期待和展望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国际化。NGO组织只有走上国际化道路才能进一步打开视野,更专业化。国际上非常重视海洋环境、海洋气候、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但国内NGO组织目前还缺乏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国际专业科研团队合作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国际化的意义

国际化交流能力需要NGO组织大量的培育自己的专业人才和对外交流能力较强的人才,既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交流方法、交流渠道和取得交流效果,目前国内NGO组织对这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但目前从国家人才储备上来看,缺乏针对NGO运营、融筹资、项目设计与规划等相关的专门人才培育体系;尤其也缺乏能够熟练使用英语面向国际环境无障碍沟通的专门人才。专家们鼓励国内NGO组织必要时可以针对人才匮乏的现状建立自己的培训系统和技术开发课程,还要针对这类稀缺人才提供留人才的专项保障机制;也鼓励政府部门能够更大胆、更开放的面向NGO组织制定出各种专项人才保障机制的政策或资金扶持。

2.国际化过程中的保障机制

国内涉海NGO组织对外交流能力较弱是客观事实,针对目前国内NGO组织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也将继续肩负起第一杆国际化发展旗帜,为国内其它涉海NGO组织继续探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激活组织功能,实施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减少人才流失,提高收入保障。国内NGO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地方性的NGO组织由于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专职工作人员出于生活压力的考虑逐渐流向薪酬较高的企业或政府机关。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正是出于对人才的珍惜,于2018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薪酬,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激活组织功能,主动转型升级。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经过注册的正规NGO组织,它的管理流程虽然与企业差别不大,但同时又与企业在管理的细节上存在典型差异,企业更侧重效率,因此强调组织流程顺畅,而NGO组织内部的流程管理较为简单,但面对政府、企业和公众时只能通过组织力量及组织内部人的潜能和力量来实现沟通与对接问题的相对顺畅和相对高效,因此NGO组织更看重人的潜质与力量。协会成立多年来除了吸引了退休的学者、专家、政府官员加入志愿者团队之外,还有社会各界的在职专家、学者、高级管理者等不断的为蓝丝带的发展谏言献策,促进协会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主动谋求转型(主要指协会组织内部战略发展目标发生的转型)升级,设计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主动帮助政府提供环境解决方案等,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与NGO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3.国际化过程中可推广的经验

专业科研团队的建设。国际专业科研团队合作的实力则需要先从自身做起,依靠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形成网络,无论是申报项目还是自己推动项目都要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和国际视野,组织国内的海洋科研力量,从而构建起全国的科技、科研网络,并逐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对外交流专门人才的召集。进一步加强具有较强外语沟通能力的专门性人才的召集活动,招聘评价体系的构建和青年志愿者选拔培训等也开始步入正轨。

目前国际合作机会很多,国际上保护海洋的力量也很强,蓝丝带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在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理念等领域的沟通,争取国际项目基金的支持,并争取联合国的咨商地位。

(二)进一步深耕海洋文化

1.培育政府的信任感文化

蓝丝带要进一步推动向地方政府定期沟通交流的机制建设。首先要加深和巩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南省的影响力,围绕着海洋和环境问题做足文章,才能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其次,在其它区域也要主动定期沟通交流和披露海洋相关信息,提升政府对蓝丝带的信任感。有了各个地方政府的支持,蓝丝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的空间和更多的认可;地方政府也需要对发展多年的NGO组织培育信任感,为NGO组织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扶持力度,像培育优势产业一样帮助NGO提升地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蓝丝带针对政府的定期交流机制应该基于更完善的组织机制设计和完备的行为流程控制体系,即蓝丝带需要向政府及时、准确披露自己在开展各项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评价标准、达到的目标、风险控制方法、组织内部管理的规则明细等,让各级政府愿意和能够更相信蓝丝带的实力和能力、风险防控意识、目标的准确性以及目标能够达成的高度。政府也能够通过协会准确的反映出社会与公众的现实环境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2.培育志愿者种子文化

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一颗种子,无论他们是否还在蓝丝带,他们都带着对海洋的向往和对海洋环保的关注影响着自己的职业选择或影响着其他人。每个志愿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同的职业生涯中、不同的人生际遇里与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携手并行的这一段经历都足够影响其未来的行为,也足够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环保精神和理念带到志愿者的未来里,从而影响更多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网络建设,将种子文化延续下去,等待着不断壮大的志愿者团队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散播开来,并最终能够开花结果,为公益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3.扩大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找到更多的艺术家为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海洋科普写出好故事,拍出好电影,制作出优质的公益广告,在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中做大做强,才能向公众更好的普及海洋环保理念。

海洋画在国外的创作题材里并不陌生,甚至一些画作已经成为世界名画,然而中国对海洋画的历史、题材的把握、画法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凝练。国际主流收藏界对海洋画的收藏是一个相对非常成熟的版块,但目前国内还缺乏对海洋画的收集、梳理工作,NGO组织极少涉猎海洋画作的创作过程和参与过程,对海洋环保题材画作的交流和展示更是少之又少;未来给NGO组织的挑战可能不仅局限于科研和专门性上,更有可能是对海洋文化的整体认知上,以及填补题材、画法、收藏类型等空白的能力上。

目前属于中国自己海洋题材的动漫作品、文学作品、儿童作品、纪录片、电影、公益广告素材相对缺乏,影响力和受众群也不够深、不够广。对于一些可视化的文化作品则存在着审美元素同质化较为严重,音乐制作形式简单,题材单调,故事情节呆板等短板,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积累以海洋文化主题的素材,制作出类似于影版《追鱼》、《八仙的传说》、《渔童》、《大鱼海棠》等此类高质量、高水准、受观众喜爱的海洋及海洋保护等题材的作品。蓝丝带作为海洋保护方面的NGO组织需要对海洋文化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以海洋环境顾问、主创出品人、推荐专家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到海洋文化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艺术与文化作品能够加深人们对海洋的认知,也能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海洋文化,因此,NGO组织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深耕,进一步拓宽对海洋文化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理解范畴,为自己、也为公众找到新的文化科普方法和渗透方式。做公众喜闻乐见的海洋文化题材作品,也能够以NGO组织的身份出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文化创意产品将成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未来追求的更高目标。

3. 培育志愿者,形成种子文化

   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一颗种子,无论他们是否还在蓝丝带,他们都带着对海洋的向往和对海洋环保的关注,影响着自己的职业选择或者影响着其他人。每个志愿者在不同岗位上、不同各职业生涯中、不同的人生际遇里与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携手并行的这一段经历都足够影响其未来的行为,也足够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环保精神和理念带到志愿者的未来里,从而影响更多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网络建设,将种子文化延续下去。等待着不断壮大的志感者团队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散福开来,并最终能够开花结果,为公益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4. 国际化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原司长李景光、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创始会长孙冬、现任会长郑文春在谈到未来的期待和展望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国际化, NGO组织只有走上国际化道路才能进一- 步打开视野。国际上非常重视海洋环境、海洋气候、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四个方面的问题,但国内NGO 组织目前还缺乏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国际专业科研团队合作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国际合作机会很多,国际上保护海洋的力量也很强,“蓝丝带”要 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在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理念等领域的沟通,争取国际项目 基金的支持,并争取联合国的咨商地位。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