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与纽带:海洋环境治理工作中的社会组织

1998年,联合国设立国际海洋年,国际国内许多专家预言,21世纪将会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也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在中国,随着2012海洋强国201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海洋发展已经正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但与此同时,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都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过度开发的隐患,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根据《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49个海洋垃圾监测点,海上目测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50/平方千米;表层水体拖网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4027/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6.8千克/平方千米;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280043/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1828千克/平方千米;海底垃圾平均个数为6633/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15.9千克/平方千米。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环境污染状况。

为有效解决海洋环境治理问题,世界各地相关群体纷纷开展专业调查与研究,试图得出更科学的监测方法并寻求海洋污染的解决之道。需要指出的是,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需要全社会与全人类共同面对、互相协同解决的议题。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社会组织凭借其自身的专业力量和社会纽带属性,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海洋保护公益机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带动普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保护行动,逐步树立牢固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借助广泛深入的海洋污染调研,摸清海洋污染的类型、来源以及潜在问题,为更好地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其中,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国内海洋生态保护公益力量之一,自成立以来持续关注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专注于推动公益净滩、渔业社区环境治理、海洋垃圾监测,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举措,以多年实践助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积极推动公益净滩,人人成为海洋守护者

海洋垃圾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出大自然消化不了的东西。然而,人们对便利实用却难以降解的产品造成的危害,往往缺乏深刻认识。

2006年,是中国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第二阶段,国内中产阶级更多地选择来到海南岛这类具备丰富旅游资源的热带岛屿旅游度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三亚市旅游游客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接待过夜旅游者总人数从2000年的2060552人增长至2009年的6690565人。时任海南省三亚市大小洞天景区董事长兼三亚市旅游协会会长孙冬先生,在日常的企业管理和巡查过程中,发现景区及三亚其它海滩的整体环境正面临海洋垃圾污染的威胁,这既对景区的美观和清洁卫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冬先生联合三亚其他涉海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共同组织了多次净滩活动。随着净滩活动影响力的增大,一些关注海洋环保的公众人物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海南省第一支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团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在带动热心志愿者、共同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诞生的。在蓝丝带成立后,更是将积极推动公众净滩、广泛宣传海洋保护知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3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海南行活动,先后深入海南万宁、琼海、海口、儋州、东方等城市,进行海滩清理和科普宣讲活动,在得到各地政府和广大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将海洋保护的知识和理念带入广大公众的内心。

也是在这一时期,蓝丝带聚集起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志愿者,李波、李海勤、郭长海、刘丹……时至今日,他们始终坚守在海洋保护的第一线。同时,也掀起全国高校大学生投身海洋保护的热潮,三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海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社相继成立,历经多年传承,成为海洋保护的坚实力量。此外,三亚武警支队、海南省三沙市公安边防、三亚市第一中学、民航海南空管分局、南京志愿者服务站等志愿者服务队也纷纷成立,加入海洋保护的大军。

随着公众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主办或承办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活动。不仅每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保护宣传日,都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海洋保护主题活动,如公益净滩、种植红树、增殖放流、海洋科普、水野保护等,吸引诸多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更自2014年加入到国际海滩清洁日的全球队伍,每年9月都会组织一系列公众净滩活动。

201612月,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策划了万人净滩公益活动。超过10000人同时参与净滩公益活动,不仅是蓝丝带推动公益净滩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也彰显了社会公众对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公益组织在保护海洋领域工作的认可。

在常规净滩活动的基础上,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创造性地推出奔跑吧!海洋卫士公益净滩挑战赛,将比赛、游戏与公益相结合,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志愿者体验到净滩的乐趣与挑战,吸引了更多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关注海洋垃圾,加入海洋保护行动,同时号召公众、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海洋。在此过程中,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逐步也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聚焦渔业垃圾治理,持续建设渔业社区保护地

在持续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公益净滩、不断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理念的同时,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还聚焦海洋垃圾中的渔业垃圾,将保护海洋生态的视野投向和海洋环境关系亲密的渔业社区。

2012年的三亚市崖州区梅联社区,不仅社区内缺乏公共环卫设施,就连居民家中也很少看到垃圾桶。渔民出海时产生的垃圾和废弃渔具,随手丢弃在海面、海滩上。在海滩上饲养禽类等简单粗暴的作业方式,更是使海滩散发阵阵腥臭。在大学生村官、蓝丝带志愿者赵克攀的牵头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自2013年开始以梅联社区为试点,开启渔业社区共管模式示范项目。通过推广渔业社区共管模式,让社区民众参与当地环境决策、保护和管理,使其转变为环境的管理者,并从海洋环境保护中受益。

项目初期的梅联社区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面临渔业资源减少、海洋垃圾增多、居民收入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海滩垃圾问题,已是社区环境迫在眉睫的威胁,志愿者首次来到梅联海滩清理垃圾时,竟清理出成吨的垃圾。在项目各方的帮助下,社区设立了恢复生态资源、改善社区及海滩环境、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和能力、居民产业转型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经过项目多方的共同努力,梅联社区首先产生的改变是社区及海滩的环境改善。过去海滩垃圾遍布、污水直排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几乎不再发生,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016年,梅联村党员在支部书记桂万光的带领下,把整个社区垃圾清理了一整遍,小到一块烟头、杂草,大到街口的垃圾堆,全都得到了处置。目前,社区不仅设置了垃圾处理中转站,还修建了统一的排污排水管道等设施。经过多年努力,梅联变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美丽村镇,并在2017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

2019年,海南塑料垃圾捡拾与社区扶植项目落地梅联社区。项目通过带动当地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继续提高其环保意识。此时,梅联社区的经济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休闲康养业占到相当的比例,随之而来的是开始大量涌现的旅游垃圾,这也成为了社区最新的环境难题。项目通过定期清理和定量分析,得出社区旅游垃圾生成的初步结论及对策建议,并提交至地方环卫部门,推动相应措施的落实。

经过多年和探索和实践,蓝丝带形成了渔业社区环境的治理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先后复制至威海靖子村、儋州老市村、三亚藤海村等一个个与梅联情况相似的渔村。蓝丝带不仅为这些渔村带来社区环境的改善、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也协助当地居民通过经营民宿、发展生态养殖等多种形式实现产业转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带来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

2020年,针对渔业产业垃圾、休闲康养业垃圾深度治理,精准环保综合治理项目再次以梅联社区为试点,寻找海洋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的解决方式,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并举的生产消费模式,在打造无废生态文明示范渔业社区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探索渔业社区保护新路径。

调查监测海洋垃圾,提供良策良方

为助力当地政府部门进一步了解海洋污染状况,以制定更有效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还以民间环保组织身份,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与力量,展开具备科学专业性的海洋污染调查与监测。

全域海岸线徒步调查:初次涉足海洋垃圾监测

2009年至2010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开展了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项目,通过带动环境专家、高校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群体,对三亚市所有可抵达和通行的100千米海岸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海岸垃圾污染、海岸垃圾数量、海岸排污口、临海设施、海防林等方面的信息,并形成《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三亚每千米海岸线的垃圾重量和数量显著超过了全球平均值,证明三亚的海岸线垃圾污染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大量海滩垃圾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海岸线的美观,对滨海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伤害海洋动物、影响海洋生态、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影响渔业生产。

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线,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对三亚海岸垃圾污染的全面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向三亚市人民政府提交。《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报告》被三亚市人民政府收录并公开,同时采纳了相关对策建议。

 

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项目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领域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为蓝丝带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基线调查:用数据发现问题

2019年,为明确三亚市各海域海滩垃圾污染状况及垃圾主要来源,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开展了三亚主要海湾垃圾分布情况调查项目。项目在三亚市海域选取6个主要海滩为监测点,对海滩垃圾的种类、来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项目数据表明,三亚市海滩垃圾来源大多为人类陆地活动,占海滩垃圾的95%;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海滩垃圾的30%。在各海滩监测点中,三亚湾海滩垃圾数量最多,其次是大东海海滩;垃圾重量最多的则是角头湾海滩。对比国际和国内相关数据资料,三亚海洋垃圾污染显示出不容乐观的趋势。

同时,蓝丝带还提出一系列改善海滩环境的对策建议,如增加海滩垃圾监测力度、提高公众保护环境意识、定期清理海滩垃圾等。本项目报告及对策建议作为提案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亚市委员会提交,是蓝丝带在推进海洋环境治理工作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海洋垃圾监测:以专业为力量,以社会为纽带

2020年至2021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再次开展三亚市海滩垃圾监测与评价项目。项目以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试行)》为技术参考,定期监测三亚市各海滩的海洋垃圾数据,分析各区域海洋垃圾的各项指标,用数据呈现三亚市海滩垃圾的变化趋势、分布情况、类型及来源分布等多方面信息。

2020年末,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出具了《2020年三亚市入海垃圾监测报告及对策建议》,并向三亚市生态环境局提交。报告包括了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结论和治理建议等方面内容,全面展示了三亚市海滩垃圾的整体状况和细节问题,并向三亚市生态环境局提交了诸多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2021年以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相关领域专家的密切指导下,进一步优化了海滩垃圾的监测方法,并面向全社会招募监测志愿者,负责海滩垃圾的具体监测工作。高校志愿者及服务社、社会志愿者及服务队、社区居民、沿海村落村民、涉海企业服务队等不同身份的志愿者队伍,纷纷加入本项目,执行具体的监测工作。

通过志愿者的数据收集、蓝丝带的技术规范培训和后期数据统计,再将项目成果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馈,从而再次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可以说,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作为社会公益组织,成为了连接政府部门、知识群体、商业群体与公众群体的纽带与桥梁。

不可忽视的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成立近14年来,始终专注于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期间积累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及较为完备的专业人员队伍,已逐渐成为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包括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内的广大社会组织,将会逐渐成为环境治理中的可靠力量,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更加积极的源动力。

参考资料:

1】《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9)》,201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6月。

3】夏杰长、徐金海:《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6期。

4】三亚市统计局:《三亚统计年鉴——2010年》。

5】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报告》,20111月。


文章首发于20215月《中华环境》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