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东亚江豚 | 江豚也会溺水?这才是真相

2020年12月15日,一头因误入“坛子网”溺水死亡的雄性东亚江豚,在渔民老海(化名)收取渔网时被发现,体长1.5米,是一头成年江豚。 

该信息由 “黄渤海东亚江豚保护”公益网络成员——青岛蓝湾卫士提供,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第一时间联系到科研院所进行后续处理。而在2019年,渔民老张(化名)也曾经发现过四头误钻自家渔网的东亚江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江豚的误捕数量约占整个中国沿海渔业鲸类误捕量的66%—70%,年误捕量超过2000头


渔民们分析,渔业捕捞时,渔具中的渔获物较多,为获得食物,东亚江豚可能会误入网具中摄食,却因为无法逃离网具出水换气,最终窒息死亡

那么,哪些“渔业捕捞”方式,可能会导致“东亚江豚”误捕呢?

拖网捕捞


是指用渔船拖曳囊袋形网具进行捕捞的作业方式。它是由一艘或者两艘渔船拖曳1顶网具进行水中拉网捕捞,可以在海水中层,也可以在海底。采用单船进行中层拖网捕捞,是目前世界各国中层拖网作业的主要形式。一般情况下,拖网速度为每小时3~5海里。每3小时左右起网一次。但因为大海中生活着数千种鱼类,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渔民们会发现拖拽上船的渔网中,常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海洋生物,东亚江豚、海龟、甚至于鲨鱼,一切皆有可能。也正因拖网渔具

的捕捞效率较高,会影响渔业资源的长期利用,为此世界各国采取了规定禁渔期、禁渔区和捕捞限额,限制网囊的网目尺寸等保护措施。



中层拖网捕捞  ©WWF                 

刺网捕捞


是将长带形的网列敷设于水域中,使鱼刺入网目或被网衣缠络后加以捕捞的作业方式。网列由若干矩形网具连接而成,其长度可根据水域条件、渔船大小等因素确定,短则几十米,最长可达数千米。按作业可分流刺网、定置刺网、围刺网和拖刺网捕捞4种方式。其中,流刺网捕捞是刺网捕捞中最重要的一种作业方式。由渔船系带刺网网列的一端,船和网列一起随风、流迎着鱼类运动方向漂移,使鱼刺入网目。流刺网的杀伤力很大,大型流刺网往往由大、中、小网目的三层网子所构成,不论是大鱼、小鱼都全部落网,会造成生态浩劫。因此,各国陆续禁用流刺网捕鱼。


坛子网捕捞


是双桩张网捕鱼的一种。一般用双桩固定网具作业,因在网口两侧叉纲中间分别结附坛子调节作业水层而得名。80年代已成为一种主要张网作业。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和江苏等省沿海。网具呈方锥形,网口纲长40米左右,网口约呈14米×5米的矩形,网身长度38米左右。渔汛前,渔民在低潮平流时将桩打入水底,两桩的联线与流向垂直;将网具各部分联结好,使网具在水中迎流扩张(见图)。待缓潮时,渔船驶至网口附近,先将网口拉上,而后通过引纲拉起网囊,倒取渔获物。一昼夜起网一或两次。因为入口大、底部窄、纵深长,像东亚江豚一旦钻进网囊,就很难再游出来,进而导致窒息死亡。


坛子网捕捞 ©makepolo.com         

除了渔业误捕,以下这些因素也都可能造成东亚江豚栖息地丧失或受到污染,进而导致死亡。


近海过度的开发、工农业生产、排放废弃物等人类活动造成江豚栖息地丧失或受到污染。

沿海及港口各类船只数量及航行频次显著增加,危及江豚生存。海洋及河口渔业资源匮乏,导致饵料不足。

气温、气候和洋流等大环境变化,带来更多病害类影响,江豚不能适应。


黄渤海“微笑天使”的身影,

似乎渐行渐远……


黄渤海“微笑天使”东亚江豚,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CITES附录I,在IUCN红色物种名录为濒危级(En),数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对黄渤海沿岸渔民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黄渤海江豚的种群数量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的20%部分水域甚至不足5%,救助和保护形势非常严峻。而东亚江豚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指示性物种,其生存境况为我们敲响警钟。


卡鲁姆·罗伯茨在《假如海洋空荡荡》一书中曾说,海洋动植物不仅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装饰品,它们对于海洋健康和人类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留住多样而完整的海洋生态,让美丽而丰沛的海洋伴随人类生生不息,是值得我们深省了!




蔚蓝星球基金

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战略合作伙伴——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共同发起了“蔚蓝星球”基金。“蔚蓝星球基金”是以中国社会公益组织共创的海洋保护战略为基础,以构筑国内海洋保护协作创新平台为目标的资助型项目。该项目的愿景是通过支持创新或跨领域合作的海洋保护行动,促进环保组织、行业协会与科研力量聚焦并协力解决海洋保护问题,为中国海洋保护力量提供资源和能力建设,最终影响决策者并带动大众采取科学的切实行动共同守望我们的蓝色家园。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保护海洋生态,人海和谐共生”为使命、以“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为价值观,以“团结一切力量,保护美丽海洋”为行动纲领的中国民间公益社会团体,致力于构建全球化、开放性海洋保护公益生态平台。自成立以来,持续在全国各地开展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洋污染监测与治理、海洋生态科普、海洋保护网络建设等海洋保护工作;逐步树立起海岸线监督治理品牌、海洋卫士品牌、红树林宣传保护品牌、社区精准环保品牌、渔业社区环境改善等多个品牌项目。



项目发起方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项目支持方


WWF/OPF蔚蓝星球基金


项目伙伴机构


东营观鸟会

威海市华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青岛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

山东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蓝丝带服务社

日照蓝道蓝丝带服务社

威海常春藤国际学校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