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垃圾工作坊

822日开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派出工作人员,参加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垃圾工作坊,这个工作坊为期五天,召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企业、NGO组织的各方代表,交流了各自的思考与经验,沟通了各自的探索和案例。

互动环节

蓝丝带

首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每年大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中的大部分都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能够降解,然后这上亿顿的垃圾就在大海中漂浮着

来自香港绿惜地球的朱汉强在这次工作坊分享心得时表示,他们曾经在香港海滩捡到一个来自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时期的塑料瓶,瓶身上的文字赫然显示着这个30岁高龄的塑料瓶,竟然到现在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这些垃圾在海洋中或是被飞鸟当成了食物,或者是束缚住海洋生物,造成它们积食、窒息甚至中毒而死,每天因海洋垃圾致死的海洋生物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海滩垃圾排行前十的组成 © 仁渡海洋

 

有些塑料虽然在海洋当中经历了降解的过程,却形成了微塑料颗粒。这些直径小于五毫米的颗粒甚至造成了更隐蔽、更广泛的伤害。鱼类、虾类觅食的时候往往大口吞进海水,将里面的浮游生物等等直接纳入消化系统,然后这些顽固的小颗粒就存留在了这些海洋生物的体内。当我们捕食鱼虾作为食物的时候,这些小颗粒(部分还带有毒素)就从海洋返回到陆地,成为我们这些制造出垃圾的人类自己面对的威胁。

在这次工作坊当中,蓝丝带协会就学习到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洋垃圾艰苦奋战的小伙伴们的宝贵经验。下面这张图是WWF总结出来的,大家对于海洋垃圾在调查研究方面还有待改进的地方的共识。

 

 

除了大家在环保方面达成的共识,一些独到的推广方式和成功的经验也是值得分享的。比如,WWF香港分会的小伙伴,就发起了一个孩子们参与的科学活动,用GPS追踪设备模拟海洋垃圾,放置在校园附近的雨水渠或者河流当中,追踪它们的去向。

GPS追踪设备显示海洋垃圾的漂流路径 © WWF-HK

孩子们通过参与这一类的活动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还开动了头脑,比如一个孩子想到这些GPS装置也可能被海洋生物当成食物,所以就设计了一只水母的造型。

很厉害有木有!© WWF-HK

 

通过这次工作坊,蓝丝带的工作人员学习了很多粤港澳大湾区公益组织的经验。不管是新想法还是高科技,要想更好地减少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环境,首先要把环保理念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尽量减少塑料用品的使用,妥善处理塑料垃圾,海洋垃圾的问题才能被有效的控制,并慢慢找到解决之道。

WWF香港分会向参访者介绍3种更易回收的渔业新材料 © WWF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