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传奇》:1978,太平洋里的第一“抓”



《大洋传奇》MV


锰结核,曾是大洋海底里的一个神奇宝贝。

1873年,英国海洋科学探测船“挑战者”号,实施环球航行计划时,意外地从大西洋中部的海底,拖网到一种黑红色神秘球体。十年后,这种球体的秘密被地质学家揭开。它拥有30多种金属元素,主要的是锰,称之为锰结核,现在又称为多金属结核。

锰,轻而耐磨,在工业和航天、航海领域,用途非常广泛,且陆地上储量较少。大洋海底的锰矿球,是经过了数十亿年的海洋沉积而成的,又是陆地总量的几千倍之多。经过许多国家考察队的考察追踪,它们大体不均匀地分布于各大洋的洋底,其中太平洋最为丰厚,商业开采的可能性最大。


海底锰结核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许多海洋国家,都依靠自身先进的海洋科学技术和探险精神,比着劲地在深海里找锰结核。找着找着,就想到了圈地。二战以后,人类在地球上的陆地,早已瓜分完毕,就剩下公海大洋中的那一部分海底“无主”了。美国最早想到深海无主地的战略价值,于上世纪40年代,发布了《大陆架公告》,霸气的宣布:美国海岸以外的大陆架和其地底资源归美国所有和控制。60-70年代,美国又投入巨资在太平洋里“抢圈”了好几块有丰厚锰结核资源的海底。

当蓝色圈地运动在西方世界风起云涌之时,中国还在为陆地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的国际政治空间而战。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又封锁了第一岛链,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国参与蓝色圈地运动的博弈,既无政治空间,也无技术条件,只能是天方夜潭。



蓝色圈地运动,很容易导致大国在大洋里展开新的战争博杀 。二战的残酷结局,不得不令全人类深刻反思。为了和平,联合国于1969年首先成立一个全称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组织。试图通过科学和法律方式,公平解决国际海底的圈地争端。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又作出一项历史性的决议,宣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底土的所有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1973年,深远影响世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大会开幕,我国外交部、海洋局等陆续派出代表和专家参会,可以而且必须面对面地与世界各大海洋强国声明本国的主张了。但直到此大会开到1976年,中国对大陆迎面的大陆架和深海还知之甚少,国际海底的科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连想看锰矿球长成什么样,都需到外国杂志上翻拍图片充数。这样的国家,怎能站在世界舞台上,面对面地与各大海洋强国们展开博弈呢?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雄心和意志也是这样被 逼出来的。跨越式进军大洋,并首先从大洋里抓到锰结核标本,是体现其雄心和意志的重要指标。


向阳红五号船在太平洋上(1978年)


1976年,当中国向阳红五号及编队,首次进入太平洋展开导弹靶场的科学调查的时候,国家海洋局专项办公室的陈炳鑫(后来成为中国大洋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头人),就利用船上的2000米水文绞车,在1000多米的海底作了一次锰结核的试采。可能是水太浅,锰结核是深海沉积物,这次“深海抓宝”失败了。

但他没有就此停步。1978年,他通过项目安排,在即将出航的向阳红五号船甲板上,安装了一台6000米绞车,在水文分队下特设一个地质组,中山大学地质专业毕业的林应信为组长,带着四名科技调查人员,准备选择一个至少4000米以深的海底,作再一次探宝试验,争取抓到锰结核


安装在向阳红五号甲板上的地质绞车


1978年4月21日,“深海抓宝”选择在位于南太平洋埃利斯群岛以西约800千米的地方,这里离美国设在萨摩亚的空军基地更远,水深显示在4500米左右,天空晴朗,海面像绸缎一样的光亮和平静。

开创中国大洋事业的机会到来了。全船人员都很兴奋,纷纷涌到甲板上看究竟。


在太平洋抓锰结核用的深海抓斗(1978年


林应信所在的地质组调查员把深海“抓斗”(如图)系在特定的纲缆上,林应信抓着绞车的操纵手柄往海下一米一米地放纲缆。一小时之后,他从手柄上轻微地感觉到深海抓斗触到了底,然后他操纵着迅速提升,把抓斗收回到甲板。他很希望奇迹出现,急忙翻开抓斗的活页窗口看,抓斗里只有几百克白色砂粒,没有期等的锰矿球。但能够让他有所安慰的是,抓斗确实触到海底了,不然不会有海砂抓上来。



他继续开始第二次放抓斗。这时,在大洋上,已是黄昏了,只有前苏联的侦测船还在跟着,美国或英联邦的飞机应该是不大会在夜空中冒险来袭了。

第二次从大洋里收纲缆时,已经接近晚上12点了。当深海抓斗从漆黑的海面上提到船甲板的时候,林应信仍然没有看到想看到的结果。他沮丧极了。航海部门的部门长刘汉录,发现林应信仍然没有取到什么宝贝,也坐不住,对着驾驶室的水深图,琢磨着4700米下海底的地貌,是软还是硬,是斜坡还是平地。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多波束声纳,判断大洋海底的地形只能靠回声测深仪。深海抓宝所依靠的是一台万米回声测深仪,船不摇摆的时候,测深是很准的。可是准有什么用?两次下海,均一无所获!

林应信想起前苏联“勇士”号考察船在距离他不远的海域甚至抓上来一个大锰结核,重达2000公斤,相当于一台小汽车的重量呢?他决心再拼一次。他安排一个叫做阮华弟的水文调查员上夜班,还合力往抓斗的两边各加了一块铅板,以增加抓斗触底时的抓力和稳性。兴许是这一工艺的改进,帮了他的大忙。凌晨三点钟,第三次把抓斗提到了甲板上时,奇迹发生了。抓斗里面出现一些不同于白色砂粒的东西,它有沉重感,在前甲板錪钨灯照射下,有几颗黑色的球体,一共五颗。

“就是它了”,林应信抹抹了额头上的汗珠,郑重宣布:“锰结核抓到了,抓到了!”


地质调查员阮华弟,第一个样品是他抓回来的


从大洋取回来的五颗锰结核样本


中国从太平洋抓到锰结核样品,不仅仅体现一个国家雄心和远见,到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那里,还是一个你这个国家开展这项探索的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国于1991年3月,被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为第五个先驱投资者国,向阳红五号船从太平洋里抓到的这五块锰结核的时间和地点,是一个先决条件。


深海中抓到的地质样品,调查人员正分检装瓶保存(1978年)


今天,我国的大洋事业已成为海洋事业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引人注目的进展日新月异。如:

1984年,中国派出以向阳红16号、海洋四号为代表的多艘考察船连续在太平洋展开锰结核专项调查,拿到了多个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海底储量数据。

1990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炳鑫任理事长。

1991年3月,我国成为继俄罗斯、日本、法国、印度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通过和平、公平竞争得来的“先驱投资者”。



1994年9月,中国从俄罗斯购进特种海洋工程船,命名为“大洋一号”,专门从事全球大洋资源的调查和国际合作。

1991年3月5日,中国大洋协会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1999年3月5日,中国完成开辟区50%的放弃,获得7.5万平方公里合同开发区。



2005年,“大洋一号”用 297天时间,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航行考察任务,并在印度洋发现的热流硫化物资源区;

2007年,我国第一个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长沙建立,采矿机械和海底推土机陆续生产出来;


2007年,7000米蛟龙号深潜器列项装配,2012年在南海首试,2014年在马里亚拉海沟完成了7062米的极限试验;

2015年,蛟龙号进入试验性开发航次,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下潜探宝,等等。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1978年4月22日凌晨,向阳红五号船在太平洋那一次成功的第一“抓”。 它已成为现代中国励志深海大洋事业的基石。



大洋传奇

(2011年创作)


作词:蒋平

作曲:路勇

编曲:李凯稠

演唱:讴洋


海天一碧 尽收眼底

潮落潮起 我说爱你

春来秋去 甘心愿意

海上奔波南北东西


幽深海底 多少奥秘

滔滔万里 我来开启

心中涟漪 绽放奇迹

青春年华从未老去


太平洋上的风

大西洋上的雨

印度洋的情牵

北冰洋的思绪


这就是我平凡的传奇

蔚蓝的传奇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欢迎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 益起守护那片海!